--PIXIU小品文
(四)阿让特伊的风光(31-38岁)
在英国避难期间,莫奈经毕沙罗介绍,结识了画商卢埃尔。
保罗·杜朗·卢埃尔(Paul Durand-Ruel),生在一个画商之家。他34岁时接管了家族的画廊,早年主要销售巴比松画派的作品,后来成为印象派最大的支持者和最忠实的拥护者。他非常有商业头脑和艺术眼光,在印象派还不被人认可的时候,就深信这些画家终有一天会大获成功。他是印象派作品最早的购买者,一生累计买下莫奈的作品1000多幅,加上雷诺阿、毕沙罗等人,总计买走印象派作品约5000幅。
然而,他的投资几十年颗粒无收,还饱经债务困绕。在此期间,法国曾出现过长达6年的经济危机,卢埃尔的画廊几度处于破产边缘,但他从未失去信心。即使在最难的时候,他仍信守诺言,定期给画家付款,持续购买他们的作品。最后,他成功了,成了19世纪末最有眼光和最富有的收藏家。莫奈不无感慨地说:“要是没有卢埃尔,我们这些印象派画家们都会饿死”。
卢埃尔不仅挽救了莫奈、雷诺阿的命运,还捧红了马奈、德加、莫里索、毕沙罗、西斯莱等一大批画家,他本人也获得了“印象派拓荒者”的美誉。
1871年末,卢埃尔开始购买莫奈的作品,莫奈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为吃喝与家计困扰,终于能安心创作了。在接下来的7年里,阿让特伊小镇与附近的风光,成了莫奈的精神乐园。
阿让特伊,靠近塞纳河,环境优美,风景宜人。这里的田野、天空、花园、河流成了莫奈乐此不彼、常画常新的主题,而现代桥梁、船只、水面上的光和影,同样令他迷醉。
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,莫奈还买了一条船,特意安了船舱和放置画架的台子,建成“漂流画室”。他整天徜徉在美丽的塞纳河上,随行随画,风雨无阻地描绘两岸的风光。
在这里,莫奈以妻儿为模特,画下大量充满幸福恬静气息的作品。比如《在草地上看书的卡米耶》、《徜徉在阳光里的卡米耶》、《在花丛中散步的卡米耶》……莫奈丝毫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美妙的时刻,瞬间捕捉下卡米耶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。
在这里,他和雷诺阿经常一起外出写生,观察、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光色效应。也就是从这时起,莫奈开始停止画人物,专门画风景,逐渐发展出独具个性的画风,他的作品里开始多了一层水气蒙蒙的模糊之美。这是莫奈在英国避难期间的另外一个收获。
在英国,他参观了约翰·康斯太布尔(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)和J·M·W·透纳(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)的作品。尤其是透纳作品里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,他对水气弥漫的大海景象的描绘,给莫奈留下了深刻印象,进而激发了他对色彩的研究与创新。就这样,莫奈的画里有了透纳的影子。令他声名鹊起的《印象·日出》就是作于这一时期。后面,我们还会详细介绍。
在阿让特伊定居的7年,是莫奈一生中难得的一段平静时光,也是他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7年,他累计画下约180幅光影迷离、一派和睦景象的作品。
然而,这些作品提交一年一度的巴黎沙龙展后,几乎无一幸免,都受到了官方评委的否决。不光莫奈,他的好友马奈、毕沙罗、雷阿诺、西斯莱、德加、塞尚等人也一样,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些毫无美感的半成品。
作品不被人认可,参加沙龙展年年被拒,怎么办?莫奈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:“为什么非要去迎合学院派,非要去参加官方沙龙展,我们这些人为什么不能另起炉灶,单独举办自己的画展呢?”要知道,在官方沙龙长期垄断着法国艺术市场的时代,没有人敢这么做的,这就是莫奈的大胆创举。
对此,老将毕沙罗非常认可,其他成员都说应该马上行动。很快,新雅典咖啡馆取代了以前的盖尔波瓦咖啡馆,成了印象派团队的固定聚会场所。
1873年12月,莫奈与好友们成立了一个“无名艺术家、画家、雕刻家、版画家协会”,由雷诺阿任主席,制定章程,组织宣传,筹备画展。
展会时间定在了1874年3月中旬,正好比每年4月份开始的巴黎沙龙展早开半个月,目的就是向官方沙龙发出挑战。展会对作品风格没有任何特殊要求,所有作品一视同仁,均可参展,所获收益由团队成员平分,以便大家能相互扶助,共同走出困境。
莫奈和友人们能打破藩篱,冲出泥沼,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吗?让我们试目以待。
(五)印象派八届画展
从1874-1886年,印象派一共举办了8次画展,让我们一起看看莫奈和友人们的命运。
1、印象派第一届画展(1874)
1874年3月,第一次画展举办,莫奈提交了12幅作品。结果如何呢?来的观众不少,却引来了巨大非议。莫奈是其中最受苛责的画家,他的《日出·印象》也是受到嘲讽最大的作品。
《日出·印象》(1872),在这幅画里,(1)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和题材不见了,如何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光和影才是作品的主题。晨光隐隐,雾气朦胧,前景中的小舟浮荡在朝阳初升之际,成为视觉的焦点。(2)莫奈忠于瞬间印象,以匆促粗砺的笔触、模糊不定的色彩、不加修饰表现了他在家乡勒阿弗尔所看见的日出印象。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若隐若现、朦朦胧胧的光影特色。这是莫奈受到英国画家透纳作品启发的结果。(3)此画没有清楚的轮廓,没有精细的笔触,也没有自然的阴影过渡。这正是莫奈苦苦探索多年,发明的画下光影瞬间印象之美的创新技法。然而,这也正是让古典主义画派所不能容忍的。
有人讥讽说:“这些作品的颜色太过鲜亮,看了这些令人不安的闪光,估计会患上眼疾。”还有人提醒说:“若是让怀孕的妇女看了,肯定要流产。男人啊,你们有责任阻止孕妇前来观展!”官方评论家群起而攻之。
这次画展是艺人们第一次脱离官方沙龙及其评委评审制度,作为一个商业团体展出自己的作品,标志着作品在推销方式的重大变革。它虽没有取得成功,但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艺术群体“印象派”。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:
有一个知名评论家叫路易·勒罗伊(Louis Leroy),他因为瞧不起这些穷画家,便在报纸上撰文质问:“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?哦,叫做《日出·印象》。既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画里就应该有印象。该怎么来称呼这群漫无章法的艺术家呢?依我看,叫印象派算了。”几天后,另一位评论家卡斯涅亚利在文章里引用了“印象派”这个名称。
就这样,“印象派”在世人的嘲笑和侮辱中产生,后来莫奈的《日出·印象》也成了极富盛名的经典。
这次画展,莫奈不仅没有卖出一幅作品,反而遭来谩骂一片。很快,他以前尚存的一点威信也消失殆尽,弄得他已经没法儿在肉铺赊账,面包店老板见了莫奈直躲,生怕这个穷鬼又来赊账。朋友们也一样,悲苦愁穷,衣食无着,不受人待见。
就在这一年,卡米耶不幸患上肺结核,重病缠身。债主纷纷上门讨债,莫奈无助地呼号着:“如果明晚付不出600法郎,我的一切会被拍卖”。
第二年,在印象派忠实的保护神-画商卢埃尔的帮助下,团队成员举办了一场公开拍卖。拍卖结果太惨了,一幅画的平均卖价连100法郎也没有超过,卖出时像一堆破烂,仅够覆盖颜料和画布的成本,画家们耗费的心血与希望全然归零。
时光在贫寒与无奈无助中流逝,可贫寒却不能泯没人的理想。莫奈仍在艺术的田园里挣扎着,他相信坚持的力量,他深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成功,他很快又完成了一幅名传后世的经典《撑阳伞的女人》。
《撑阳伞的女人》(1875),画中人就是莫奈的妻子和儿子。在创作这幅作品时,卡美耶的病情已经转为癌症。在忧郁的色彩中,她脸色苍白,身影消瘦,仿佛即将随风消逝。4年后,卡米耶不幸离世,所以这幅画成了永恒的经典。
卡米耶去世7年后,莫奈又画了第二幅《撑阳伞的女子》,模特是第二任妻子18岁的女儿苏珊。
《撑阳伞的女人》(1886),是莫奈为纪念亡妻所作。同样的天空、同样的草野、同样的姿势,画中却没有了那个知疼知热、亲切熟悉的人。在这幅画里,难道没有寄托了莫奈对妻子卡米耶那一片割舍不去的深情与怀念吗?直到莫奈去世,这两幅画都一直保存在画室里。
眼下,卡米耶的重病急需用钱,怎么办?莫奈再次向好友们一一发出求助。
2、印象派第二届画展(1876)
1876年,第二届印象派画展在赞助人卢埃尔的画廊举行。就在莫奈为贫穷所困之际,上帝终于发出怜悯之心。他的《穿日式和服的卡米耶》以2000法郎的高价被人买走,这是莫奈几年来少有的作品卖出记录,且第一次卖出这么高的价格。他马上用这笔钱去还债,日子总算可以舒口气了。
《穿日式和服的卡米耶》(1876),卡米耶身穿日本和服,手拿折扇,色彩艳丽的日本和服成为焦点。他以极为精密的笔触,画下了和服上线绣的种种图案,有武士、花朵和飞鸟等。就连墙上的扇子也都一一仔细描绘,此画表现了当时日本浮世绘艺术在法国的时髦之风,还有它对莫奈的影响。
这一年,莫奈又迎来一件大喜事,他遇到了一位新的赞助商-埃内斯特·霍舍德(Ernest Hoschedé)。霍舍德是一位富商兼艺术收藏家,为了把巴黎的朋友们接到罗腾堡庄园里聚会,他还特意买了一列私人火车。这就是这位商界大亨富甲一方的最好写照。他邀请莫奈到他的庄园暂住,为饭厅创作一些装饰画,并约定要持续购买他的作品。
有了赞助商后,莫奈极为欣喜,马上开始创作系列组画《圣·拉扎尔火车站》。
莫奈的命运是不是要由此而发生大逆转呢?遗憾的是,第2年(1877),霍舍德就因生意失败而破产。他欠下151个债主的巨款,扔下妻子和6个年幼的孩子,逃到了比利时躲债。后面,我们还会介绍。
3、印象派第三届画展(1877)
1877年,第三届印象派画展开幕,莫奈的系列组画《圣·拉扎尔火车站》格外引人瞩目,受到作家左拉的大赞。
何为系列组画?是指以相同的角度,面对同一个场景,在不同的时间段内,画下多幅作品。莫奈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套公寓,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专门创作组画《圣·拉扎尔火车站》(1877)上,他一共画了12幅。
为了完成作品,莫奈特意穿了一套笔挺的新装,俨然以一个大画家的身份,想办法说服了车站经理,得到随意进出车站的许可。车站经理甚至下令推迟了一班发往鲁昂的列车,因为“过一会儿光线会更好”。为了配合莫奈,他们还给火车新添了煤,以便让烟雾冒得更浓、更热烈。这就是莫奈的智慧。
看到《圣·拉扎尔火车站》雾气升腾的画面和气氛,是不是让我们又一次联想到了英国风景画家透纳的作品《雨、蒸汽与速度》?这就是透纳对莫奈的影响。
莫奈的12幅组画一完成,赞助人霍舍德就大为欣赏,他预感莫奈是一个前途无量的青年,于是极为大胆地买下3幅,又把莫奈的《印象·日出》也收入囊中,后来它们均成了价值连城的经典。这就是霍舍德眼界高远、慧眼识珠的表现。可惜,时光又过了几十年,世人才识得这些“未完成的初稿”的伟大。
从上面的经历可以看到,莫奈的成名之路像一条上下起伏的波浪线,总是起落无常、悲喜忽变,波动很大。眼下,他的命运又要由喜而悲、由波峰跌入波底了。
就在莫奈为自己在组画上的成功而兴奋不已的1877年,坏消息开始接踪而至:首先是霍舍德突然破了产,莫奈又失去好不容易得到的赞助。紧接着,卡米耶的癌症恶化,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没有了着落。如何才能尽快赚到钱,给妻子治病,成了莫奈最大的心病。
这些意外并没有把莫奈击垮。他的创作热情没有一点衰减,反而更加高涨,因为他要把心中的理想与不甘统统倾泻到画布上。
《巴黎蒙特戈依街道》(1878),1878年6月30日,法国迎来世博会。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上,隆重推出了贝尔的电话、爱迪生的留声机等工业革命的创新成果。蒙特戈依街头,张灯结彩,人头攒动,红白蓝三色旗淹没了人们的视野。莫奈的爱国热情受到激发,很快画下了节日盛大雀跃的欢庆氛围。
这幅作品的风格完全与传统大相径庭,物体的轮廓是用强烈的对比色表达的,移动的人群通过模糊的形状来表现,旗帜则完全是些活泼飞动的曲线。仔细看这幅画,究竟是巴黎的街道在狂欢,还是红白蓝三色的旗帜在画布上狂欢呢?画里是不是隐含了一份莫奈与命运抗争的乐观精神,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在世界画坛赢得荣耀呢?
愿望是美好的,现实却是冷酷的。在未来的成名路上,莫奈还需要接受漫长的考验。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。此刻的莫奈正像一只新生的雏鹰,他那年轻的体魄和意志还需要进一步淬炼。
4、印象派第四届画展(1879)
1879年4月,印象派第四次画展如期举办,参观人数高达16,000人,这是印象派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展览,团队成员人均获得了439法郎的分红。
在画展开幕前的1个月,卡米耶生下次子米歇尔,之后病情恶化。为了给妻子治病,莫奈靠着朋友马奈、卡约伯特(Caillebotte)的帮助,搬离阿让特伊小镇,来到首都巴黎。他给左拉写信说:“家中无法生火,妻子又在病中,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钱。卡米耶本来身体就羸弱,没钱得到良好的治疗,健康每况愈下,只能卧病在床。”
当时,莫奈穷的叮当响,没钱买煤,一家人在冰冷的屋子里忍着饥,受着寒,吃了上顿没下顿。所幸,雷诺阿及时送来煤和一些面包,才捱过了最难的时刻。
没多久,莫奈决定搬家,因为巴黎的生活成本太高了。他携妻儿搬到了位于塞纳河右岸的维特伊,租了一个大房子住下。
莫奈本来没有钱,为什么还要租一个大房子呢?因为家里又添了8口人。他们就是赞助人霍舍德、他的夫人爱丽丝(Alice)和6个孩子,因为他家的庄园已经被收走抵债。对这两个处于绝境中的家庭来说,合租在一起,为的是彼此能有个照应。卡米耶重病在身,更是需要有人护理。
不久,霍舍德为了躲债,扔下妻子和一大帮孩子,逃到了比利时。几个月后,卡米耶病逝,后来爱丽丝成了莫奈的第二任妻子。很快,我们便会看到。
5、印象派第五-第八届画展(1880-1886)
从第四届画展(1799)之后,印象派又举办了4届。莫奈只参加了第七届画展,其余的画展均没有参加。
为什么?因为从事业上看,他认为团队成员开始偏离了印象派的初心与宗旨,甚至不相信印象派会成功。从生活上考虑,莫奈急需解决这个10口之家的吃喝问题,还要给妻子治病,所以他决定离开团队,独自举办个人画展,以便另谋出路。
有人骂他是“印象派的叛徒”,有人说他就认钱。其实,对于身负家庭重任、急需钱的莫奈来说,不在一颗树上吊死,多想想其他办法也是情有可原的。
接下来,让我们重点说说莫奈在维特伊的情况,因为搬到维特伊的第2年,妻子卡米耶就病逝了。
(六)维特伊和普瓦西(39-43岁)
维特伊,地处巴黎和鲁昂之间,是塞纳河边一个仅有600多人的小镇。这里与隔河相望的另一个村庄之间没有桥,只能依靠渡轮往来,交通不发达。这里宁静优美,风景如画,给莫奈带来了诸多灵感,他画下不少作品,其中《雾中的维特伊》的命运,值得我们详细说说。
《雾中的维特伊》(1879),莫奈当时极度缺钱,他本想把这幅画卖给一位歌唱家,要价50法郎,但对方认为画没有画完,连50法郎都不值。后来,此画被别人买走。数年后,莫奈又买了回来,重新展示给歌唱家。歌唱家没有认出是他以前拒绝的画,希望出600法郎买下。莫奈觉得他有眼无珠,不卖。从中可见莫奈的倔强,或者说他是有骨气的。
其实,此刻的莫奈惨的已经不能再惨了。第一位赞助商卢埃尔濒临破产,无力再支助他。第二位赞助人霍舍德已经破产,还留下妻子和6个年幼的孩子让莫奈帮忙照顾。卡米耶又卧床不起,争需钱治病。
霍舍德的夫人爱丽丝挺身而出,开始照顾重病的卡米耶,同时还要照管莫奈的2个小儿子和自己的6个孩子。也就是说,她要同时照顾一位已入膏肓的病人,还有8个孩子的吃喝拉撒,这就是爱丽丝的可贵之处。
卡米耶的病在一天一天加重,莫奈的心情也一天一天沉重起来,因为他知道卡米耶的生命之光已经越来越微弱。卡米耶的每一个举动,他和妻子的每一次对视,无不让莫奈心痛。
《红围巾:莫奈夫人画像》(1868-1878年),是莫奈画了10年、非常珍爱的一幅作品,一直收藏在身边。在画中,卡米耶从门外匆匆经过,带着疲倦和怜爱的眼神向门内一瞥,也许此时的莫奈也刚好抬起头,当彼此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时,那是一种无言的默契,还是一种会心的道别呢?有谁会想到,卡米耶那匆匆一瞥,正是她向莫奈永久的告别。
1879年9月,卡米耶的生命耗尽了最后一束光,怅然离世,死时年仅32岁。
就这样,一位18岁与莫奈相恋,22岁在双方家庭的反对下毅然成婚,与莫奈患难与共13载,却始终没有得到家人认可的贤妻惠女,消逝而去,去到天国。
就这样,一位与自己所爱的人相儒以沫、不离不弃、紧紧相伴了13年,虽然日子过得艰难穷困,可她毫无怨言,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理想与事业,陪伴他在艺术的田园里挣扎、奔突、匍匐前行,陪伴他在艰难岁月里渡过风风雨雨的伟大妻子,华年早逝,永远离开了我们。
就这样,一位跟着莫奈没有享过一天福,更没有看到自己的丈夫后来在世界画坛赢得财富与荣耀的那一天,便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可贵女性,化作一片云,飘然而去,永远无法回来。
她活着的时候,几乎与莫奈全是在贫穷与饥寒中度过,可以说没有享过一天福。如果说她的一生曾经享过福,那么也许除了她的童年时代,便是她与莫奈初恋的短短1年时光。这就是上帝给一位贤惠温婉、善解人意、默默扶助一位画家渡过早年的苦难与困顿期,最终化茧为蝶的人生伴侣留下的最大悲哀。
这可斥责的苍天啊,你为什么竟会如此无情无义,你为什么竟会毫无一点恻隐之心,你为什么竟会没有一丝怜悯?
在卡米耶弥留之际,莫奈忍着巨大的悲痛,为妻子画下了最后一幅画像《临终的卡米耶》,从此他不再画肖像。
《临终的卡米耶》(1879),“在爱妻的病榻前,我十分本能地在那张已无表情的年轻的脸上仔细逡巡,全神贯注地寻找死神渐次带来的浓淡色彩……于是萌生了一个念头:一定要为即将离开我的亲人画下最后一幅肖像。”莫奈后来向好友、当上法国总理的克里孟梭如此回忆。
卡米耶活着的时候,不曾拥有过一件首饰。入殓时,莫奈将一枚刚刚从典当行赎回的奖章,挂在了她的颈上,以引来做为最终的安慰。这就是一个此刻还在艺术的旋涡中痛苦挣扎,后来却响誉世界的大画家的妻子的一生,她的全名叫卡米耶·汤希尔(Camille Doncieux),我们不应忘记。
卡米耶病逝后,爱丽丝马上担起家庭主妇的责任,精心照顾着莫奈和8个孩子的日常生活,她在家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。
爱丽丝·霍舍德(Alice Hoschedé),比莫奈小4岁,184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有之家。她从小会弹钢琴,有着不凡的艺术素养。她的丈夫埃内斯特·霍舍德是一位百货业大亨兼艺术收藏家、评论家。他除了资助过莫奈,还资助过不少印象派的艺术家。可惜,在莫奈结识他的第2年,这位赞助人就因生意破了产。他的藏品、城堡、庄园被拍卖,只身逃到比利斯躲债。直到霍舍德去世后,爱丽丝才正式做了莫奈的第二任妻子。
卡米耶病逝这一年,巴黎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季。塞纳河先是完全冻结,后来随着气温回暖,河上的浮冰堆积叠动,缓缓流向远方。莫奈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河边,画下18 幅《浮冰》巨作。
天寒地冻,冰河堆叠,霜木茫茫一片,无不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孤寂,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大自然与巨大的冰块冲向下游的画面吗?它是不是暗含了画家在失去妻子后的一片寒凉心境呢?或者说,这些作品正是画家对失妻之痛的一种疏解与释放呢?
不久,莫奈离开印象派团队,决定独自举办个人画展。1880年,莫奈在里埃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,获得巨大的成功,许多作品当场被人买走。这是他没有想到的,从此他更加看准个人画展的价值。这一年,莫奈40岁。
第2年,莫奈带着爱丽丝与8个孩子离开维特伊,搬到了另一个小村普瓦西(Poissy)居住,住了2年时间,但莫奈不喜欢这里。
“我什么时候才能依靠卖画赚到大钱,让这一大家10口人不因贫穷而四处流浪,彻底过上平平静静、安安稳稳的生活呢?”莫奈在深深地思考着。
他坚信,只要坚持印象派的理想不动摇,他终有一天能成功。眼下,他急需找一个新家,他要在那里翻开人生新的一页。
搬到哪里呢?1年后,莫奈终于找到了一个新家。就是在那里,他终于迎来了潜龙在渊、出泥沼而奋勇腾飞的一天。这是莫奈经过20多年艰难耕耘、默默沉淀,最终走向成功的一个重大标志。这一年,他43岁。
附件:《印象派画家-莫奈传(上)》
《印象派画家-雷诺阿传》
参考资料
1、《印象巴黎》:罗斯·金(加)/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。
2、《无用之美》:丰子恺
3、《爱上莫奈:光与生命的信仰》:郑治桂/北京时代华文书局。